【重型車網 轉載】此話題來源于王柱江總經理,剛開始確實不理解。事物是發展的,世間萬象也在更新,作為在千軍萬馬中沖殺的制造型企業,在產能什么都過剩的當下,“回歸”顯得有點心虛,難免有授人以柄之嫌。
哪些需要回歸了呢?服務回歸、產品回歸、經營理念回歸等等,還是別的什么回歸?或者夢想回到中國企業發展初期的經營溫床?再現遍地是金的那個時代。夢想著那個時代的股市,傻子都能賺錢,等興沖沖闖進來才發現自己成了傻子。
一年又過了,回過頭來才發現不僅因為計劃生育造成現在人才過剩,而是什么都過剩。滿大街的流浪狗,不大的小縣城也會堵成停車場,天天在減產的鋼鐵,一邊在賣車,一邊在收稅一邊又在限號的怪現象等等。
生產多少汽車才能夠用?物流增加多少才能保證市民的餐桌?對于這類問題,好像沒有人關心。產業政策天天在研究,一根線垂下來,另一根線又扯上去。其結果是,產能過剩成了企業人永遠恒的話題,仿佛國人給七十年代的人開了一個伴隨終身的玩笑。
這個由政治帶來的怪物如何去消化,各行各業八仙過海,卻難顯神通。恐怕跳進海里的八仙,都是泥菩薩過江,所以就有了不同的見解。別的行業我不了解,專用車真的過剩了!泛濫的專用車制造,鮮有精品。上有白云,下有霧霾,夾在中間的地球人還沉浸在這種狀態中自娛自樂,殊不知多年出口導向帶來一個嚴重的后遺癥。改革開放初期的中國缺少外匯,好東西優先出口創匯,不料形成了一個固定思維,似乎國內的需求可以只講廉價、不求品質。專用車也是如此。
問題是現在的市場開始對品質舉牌了,現有產品的品質滿足不了內需,鴻溝大的讓你咋舌,看看國外代購、海淘流行、進口消費品猛增就可以明白,那些東西我們都不會造嗎?大部分都會造,就是品質上差那么一點點,有的東西本身就是中國造的。出外旅行的人加了超重費用從國外背回來的東西,赫然發現印著“中國制造”也不是什么稀罕事,但就這一點點差距在現在的市場看來就差大了。中國人到日本,不光買馬桶蓋,連“白色戀人餅干”都每人限購5盒,真夠難為情的!
消化產能過剩扔給了企業人,如何消化才是真功夫,不要再用老眼光看待現在的國人,品質提升確實漸入人心。若干年前我弟在深圳做橄欖油,把價格定的死貴,我罵他傻,實踐證明是我傻,因為越貴的東西越有人買。國內中高收入家庭的食品消費動向顯示,90%以上是進口貨,阿根廷的水果、德國的豬肉等等應有盡有。一群日本人在山東承包了五百畝土地,讓它瘋長了三年雜草,現在生產的草霉一斤一百多塊。所以,再不發動一場提升品質的革命,香港市民的奶粉會被水客用拉桿箱全弄到內地來。
同樣 ,機械制造類產品的消費也在往高端市場上走,斯堪尼亞過去誰知道,奔馳、沃爾沃在中國不是賣的很好?工地上滿山遍野的進口挖掘機,難道中國不造嗎?
所以,瑞江人回歸本原的第一站是堅持高端定位。大家在選擇的時候喜歡比較,為什么能比較呢?那是因為兩個產品有可比性,換言之,是有重復之處,差別不大。如果一個在天上,一個在地下,有什么可比呢?從細分市場上來講,高端產品一旦深入人心,選擇的人無從選擇,高端的人只能選高端的產品。鄉下,已不再是衣錦還鄉的去處。
其次,經營理念的回歸也是瑞江人所遵循的。中國制造業殺價殺了多少年,甚至不惜以降質來降價,這條路走到頭了。機械制造業的現有環境讓有些企業的經營者無所適從,多數現代人都有一種從眾心里,別人學習他也學習,別人工作他也工作,別人造專用車,專用車制造人就遍地開花。自然的,別人得到什么,他也不可能得到更多,勞動力成本高漲、經營成本高漲、原材料價格高漲,而價格卻拼殺得體無完膚。錯的銷售政策及理念讓企業深陷之中,有的企業為了追求增長,錯誤的使用金融政策導致資產風險增加,為了降低成本不惜使用低質原材料,造成企業服務成本增加,不顧實際的快速擴張造成企業資金鏈斷裂等等。瑞江人堅持走自己的路,這使我想起格力“掌門人”做業務員時的異類舉動“現款發貨”,這在當時格格不入的銷售思路,目前看來的確值得現代生意人效仿。
瑞江的第三個“回歸”是遵循產品的成長規律。瑞江人在產品儲備上眼光獨到,得益于掌舵人銳利的視野。當年在渣土車最為紅火的年代,沒有幾個人能有魄力壯士斷腕,事實證明后來哺育的液罐車確確實實支撐起了瑞江的一片藍天。冷藏車作為中集瑞江戰略性產品,經歷過,才懂得。但從此產品的發展前景計,選擇它肯定不是一個錯誤,隨著我們持續引進全球前沿技術,投入物、人、資全力培育,堅守高端品質追求,在冷鏈物流大洗牌的現今,冷藏車毋庸置疑會開創瑞江又一片藍天。
反著走會成為瑞江人的一條蹊徑,“回歸本原”現在看來是對的。